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正文

发表时间:2025-07-24
来源:中国传媒商报公众号 文字:中国传媒商报 编辑:彭东艳 审核:刘东升

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与重庆颇有渊源,原名为全国书市,2007年在重庆市举办的第17届正式更名为“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书博会是政府主导,融出版物展销、信息交流、行业研讨和推动全民阅读等功能为一体的文化盛事。

    


   

自上一次在重庆举办以来的18年中,书博会已从一个专注于传统出版物交易的行业平台,演变为一个融合多元领域的文化生态系统。这一转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内容形态发生了显著转变。它已从单一的纸质图书交流、分享、展示,扩展至数字出版、增强现实(AR)交互产品体验等领域。二是文化定位经历了转变。摒弃了以往“千篇一律”的文化输出模式,转而关注地域文化的独特性。这种转变既有助于保存地域文化的“根脉”,也为全国读者提供了多样化的文化体验。书博会不再是“文化大锅饭”,而是成为一个“一域一特色”的价值深耕场。三是行业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提升。从早期书博会的单纯业务洽谈,发展为包括文化研讨、社会价值共创在内的多维生态。我们不仅致力于出版优质书籍,更在思考如何将出版成果与教育、文化旅游、社区等领域联动,使之真正融入大众生活。


为迎接本届书博会,我社精心准备了一系列特色产品。一是专注于乡村发展的图书。如围绕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国乡村振兴学”“乡村振兴探索丛书”以及“从想法到落地——乡村振兴系列丛书”三个系列。二是地方文化特色鲜明的图书。我社推出了一系列与重庆及其周边地区相关的图书,如“巴渝文库”12种、《重庆火锅志》,展现了重庆及其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三是陆海文明互鉴类图书。除了“陆海书系·初识中华文化基因丛书”,我社在文明互鉴视域下的专辑与研究成果也将在书博会精彩呈现,如《文明互鉴》《希腊研究》《文明互鉴发展报告(2024)》等,在跨文化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四是广泛学科领域的图书。如“黄希庭心理学文集”“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全国普通高校舞蹈专业规划教材”等,满足不同读者群体的需求。五是重点图书出版项目。我社还将展示三部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重点图书,涵盖抗战历史、区域研究和非洲文学领域,为读者呈现多元学术视角与丰富文化内涵,如《抗战时期英国驻华大使馆档案文献》《抗战大后方分省研究丛书》《非洲文学研究丛书》等。希望借助书博会这一全国性平台,全面展示我社近期出版的各类精品图书,提升图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赢得更好的双效。


深耕地方文化与地域特色。在重庆,火锅是与洪崖洞、吊脚楼、川江号子、大足石刻等一样具有浓厚山城特色的文化符号。火锅不仅是美食的代表,更是这座城市精神的象征。如果用一本书来展示重庆地方文化特色,我社的《重庆火锅志》当之无愧。该书深入探究了重庆火锅与地域文化的紧密联系,并以志书的形式系统展现了其独特性,成为承载重庆城市记忆、展现地方文化魅力的标志性文献。


此外,我社致力于挖掘和弘扬地方特色文化,通过专注于地方历史文化主题、利用高校的学术资源以及关注地方文学创作等途径,深入开发地方文化资源。出版社通过精心策划和出版高质量的图书、推动数字化传播等手段,有效地激活了地方文化特色。


在聚焦地方历史文化主题方面,我社充分利用重庆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抗战文化、乡村振兴等主题的文化价值,其中不乏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和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策划出版了《中国乡村建设百年图录》等图书,展现了重庆乡村建设的探索实践与历史。


在关注地方文学创作与研究方面,我社借助西南大学的学术优势,推出了众多重庆学者的研究成果,如《吕进诗论选》和《九叶诗人论稿》等,并推出了“雨僧文库”,收录了多位前辈学者的代表性著作,为地方文化研究提供了学术支持。同时,我社也出版了关于重庆文学的研究图书,如《杜诗学与重庆文化》《走向现代的川剧文学》和《重庆抗战诗歌研究》等。


围绕地方文化特色,我社与重庆市图书馆、三峡博物馆等文博机构合作,精心策划出版了多种类型的精品图书,如“渝水流泽——重庆历史文化遗产存珍”和“图文双语境·文旅丛书”“巴渝仪式戏剧通览”,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地方文化的魅力。


我社在教材编写中也融入了地方文化元素,例如在创意写作本土教材的编写中,结合本土文化资源和实际案例,编撰了相关内容,突出了民族性和地方特色,并通过教育教学传播地方文化。


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地方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通过电子图书、在线课程、数字博物馆等形式,扩大了地方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受众群体,使更多人能够便捷地了解和接触地方文化。我社推出多媒体产品《桥都映像》,通过融合多媒体形式,对重庆主城区长江和嘉陵江上的过江桥梁进行了全景式的呈现。这些桥梁不仅构筑了美轮美奂的景观底色,更将山水之城、美丽之地、文化之城的特质深度融合,展现了重庆独特的城市风貌。


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多融合多媒体与新技术的形式,比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设计出更多创新的阅读与文化体验方式。我们致力于让重庆文化以更加立体、生动的方式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