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介绍
本书收录了几十篇初中地理优秀教学案例,案例从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材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专家评析几方面进行了设计,栏目清晰,对一线教师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全书提供的案例来自不同的教师,因而各具特色,能体现教学活动设计的多元化,且本书中收录的案例都来自教学第一线,其教学活动设计是在教学第一线产生的,因此为广大地理教师实施新课程标准和进行教学提供了参考。
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快乐
——“西北地区”教案及评析
孙贵玲
教学背景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有关西北地区的资料。
2.教师:搜索相关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能说出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民族。
2.掌握西北地区主要的山脉、盆地、平原、高原、河流、荒漠的分布以及与其接壤的国家。
3.能分析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形成原因及景观的变化。
4.知道西北地区的主要畜牧业基地、绿洲农业的分布及灌溉水源、矿产及矿产地的分布。
5.知道西北地区主要的铁路干线及其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6.培养读图、填图能力,提高收集资料、处理资料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教材主要分两部分对西北地区进行了介绍:第一部分侧重分析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第二部分主要介绍西北地区农牧业的特点。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图片和文字材料,教师可以适当利用这些图片和文字材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西北地区的地形、自然特征、经济及西部大开发和生态问题。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视频《西北地区的地形及自然景观》。)
课件出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焕《凉州词》
播放视频后出示唐诗,引导学生判断唐诗中所描绘的是中国四大区域中的哪个区域,并说明判断依据。教师展示中国地理分区图,指导学生从纬度和海陆位置两个方面来分析西北地区的位置。
二、自主探究
1.自主学习
(出示西北地区地形图和西北地区位置图;出示自主学习目标。)
学生读西北地区地形图和西北地区位置图,自主学习课本内容,自主学习时产生的疑问在学习小组内讨论解决。对于学习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解决。
2.合作学习
活动一:分析西北地区的地形特征
(出示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
师:你知道图中标有数字的地形名称吗?通过读图你能说出西北地区的地形特征吗?
(学生分析西北地区的地形特征。)
活动二:了解西北地区的主要矿产资源
(出示西北地区主要矿产分布图。)
师:你知道图中标有数字的矿产地的名称吗?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引导学生回答矿产地的名称,注重引导学生掌握记忆矿产地的方法,如用矿产地的第一个字组成谐音来记忆内蒙古东部的三个煤矿。)
活动三: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教师以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为线,引导学生分析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和干旱对西北地区其他方面的影响。)
(播放视频《西北地区的景观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西北地区景观变化的规律和原因,注意强调方向性的变化。)
通过分析干旱对经济的影响,学生知道了西北地区在干旱这一自然环境影响下主要发展了畜牧业、绿洲农业和采矿业。
活动四:合作探究
出示资料:
我国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北地区的不少建设工程已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比如,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中心城市和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交通运输和通信设施的改善,新疆长绒棉、优质瓜果和畜牧业生产基地的扩大等。为了加速西北地区的发展,国家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都给予了很大支持。西北地区的开发建设,必须协调人地关系,注重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西气东输工程包括天然气资源开发、输气管道铺设、输气管道干线建设以及各种配套建设等相关工程。西部地区蕴藏着224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资源,每年可向东部地区输气120亿立方米。西气东输工程将铺设两条直径15米的主干输气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的轮南气田,往东直通南京、上海,成为横贯中国的能源大动脉。
师:根据资料中的信息,请你帮助老师设计几个问题。
(学生小组内互相交流设计的问题,进而掌握关于西部大开发的知识。)
由西部大开发中“应注意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引入对西北地区生态问题的探究。
3探究拓展
出示材料:
近年来,我国北方部分地区连续发生大面积沙尘暴,与往年相比,发生时间提前,频次增加,程度加重,影响范围大,给人们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据环保总局有关专家介绍,我国沙尘暴与荒漠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在我国部分地区多次出现大范围浮尘天气是由气候干燥、降水少、气温偏高、地表松散、土质疏松等引起的。甘肃东部、内蒙古西部等地植被覆盖率低,表土裸露,受强气流作用,地面尘土被卷起悬浮于天空之中,并且随气流漂移至其他地区,形成沙尘天气。
(1)通过材料试分析近年来我国北方面临的环境问题。
(2)你能分析出上述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吗?
(3)你能谈谈上述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吗?
(4)围绕这一环境问题,你能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吗?
(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一材料中的问题进行探究,使学生能联系实际运用地理知识。)
三、课堂小结
师:谁能说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学生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查漏补缺。)
四、巩固反馈
1.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是。
2.西北地区的地形以、为主,这里有我国最大的盆地,最大的沙漠。
3.西北地区的河流多为内流河,这里有我国最长的内流河,也有我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河流。
4.在我国“十五计划”的四大工程中,西起西北地区的是,它主要利用的是这一地区的资源。
(巩固反馈环节中的试题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互相矫正,并把完成的情况反馈给教师。)
五、课后活动
师:请大家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有关沙尘暴的资料,合作出一期关于沙尘暴的地理手抄报。
(资料收集方法:阅读有关书籍、上网查询、实地调查等;资料类别:地理专业知识资料、实地考察资料、图片景观资料等。)
教学反思
复习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如何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是值得探究的问题。这两年来,我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带领学生进行复习,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西北地区”复习课的授课情况和反馈情况,我认为自己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让学生在观察、探索中发现规律。如有关西北地区矿产资源的知识比较容易混淆,学生发现了用谐音来区分煤矿的方法,如内蒙古东部的伊敏河煤矿、霍林河露天煤矿、元宝山露天煤矿,可以利用它们各自的第一个字即“伊霍元”——“颐和园”来记忆,这样不仅记住了这三个煤矿的名称,而且记住了这三个煤矿由北向南的位置顺序。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去发现规律、进行记忆,既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2.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既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地图和空白图加强空间位置的记忆,还可以让学生分析资料,增强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如在合作探究活动中,我让学生根据资料中的信息设计几个问题,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3.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注重与实际情况相联系。如西部大开发的探究和沙尘暴问题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
在这节课中,还有一些亟待完善的地方。
1.对基础知识巩固的力度较小,应使学生加强练习。
2.课堂时间把握不准,学生正讨论、争论得兴致勃勃,下课铃却响了,在此方面有待提高。
(所获奖项:一等奖)
专家点评
在教学中,复习课一直是使广大一线教师感到困惑的课型,主要的问题在于相关知识在新授课上已经讲过,因此上复习课时不知道如何再次讲解才能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该教师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教师在梳理知识点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互联网中与西北地区相关的网络资源,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了信息技术手段与地理教学的有效融合。各个教学环节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如西北地区的地形和位置等基本知识)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如自主学习遇到问题时小组讨论解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分析,沙尘暴的治理)形成对知识的系统性认识。在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活动之后,教师适时提出了拔高性的问题,如请学生根据西部大开发战略资料中的信息设计几个问题,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进行整合并灵活运用,完成了自身的知识内化。在本节课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目前实际面临的生态问题,使学生学以致用,了解了地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及价值。
(点评人:北京师范大学石家庄附属学校米亚会)
作者简介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简称信息中心)成立于1987年,系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信息中心目前所承担的核心任务是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和教育部机关电子政务等工作,负责国家核心业务系统的建设与应用、部机关电子政务技术支持与服务、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支持与等级保护测评工作、对地方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培训和指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