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荐语:
在舞蹈教育领域,于大雪老师的《即兴舞蹈理论与实践》属于一本开创性的教材。它首次系统性地将即兴舞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 “解放肢体、释放创意” 为核心理念,构建起全新的舞蹈学习体系。书中既有对即兴舞蹈理论根基的深度剖析,又通过大量原创训练方法与课例,指导读者在实践中打破思维定式,培养瞬间捕捉灵感、自由表达情感的能力。无论是舞蹈专业学生还是舞蹈爱好者探索自我表达,书中丰富的训练方案与注意事项都极具实操性。本书不仅填补了即兴舞蹈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空白,更为舞蹈教育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是一本能启发舞者探索无限可能的舞蹈教材。

本书序言
王伟 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原副院长
即兴舞蹈作为一种强调自由、即兴表达的艺术形式,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其起源从原始艺术无意识宣泄的本能表达,到西方现代舞先驱打破传统程式固化的束缚,提倡“自由舞蹈”理念,建构起即兴舞蹈的训练体系,形成了多样的教学方式和风格。中国舞蹈家吴晓邦先生首先引入了即兴舞蹈编创教学,对中国舞蹈教育的革新起到了重要的导引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国际交流的繁荣,现代舞教育引入了多样的即兴舞蹈训练,专业院校纷纷开设即兴舞蹈课程,推动了舞蹈教学从“模仿”转向“创造”。由此,即兴舞蹈的发展史是“打破规则—重构规则”的创新史,是以身体为媒介,探索人类表达的无限可能。
于大雪老师自2015年始,经过十年的思考、探索、实践,撰写了《即兴舞蹈理论与实践》这本教材。这本教材凝结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成果,兼具现实意义与长远价值。其现实意义在于直面当下舞蹈教学长期存在的观念固化、方法陈旧、注重技能和模仿、一味追求结果而忽视素质养成的过程培育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学生真情实感的表达和身心创造力的挖掘与培养。所谓“兴”,即是一种“起兴”,始于本然和自然,其特点在于阐发的“联想性”“象征性”“自然性”,即兴舞蹈训练方法涵盖动觉感知、环境互动及即兴编创逻辑,强调从感官出发的“起兴”动机,舞者在感觉的探索中,在动觉的辨认中进行动作组合,看似起于瞬间的灵感,其实是对舞者高素养和艺术经验的考验与培养。在于大雪老师的教材和教学中,包括了丰富的舞蹈语汇、敏锐的乐感、组织动作的能力、真诚的品质和勇气,以及艺术美感和001演激情,这些素质更是一种身心释放和创造力探索的过程。它通过自由创作和即时反应,以“打破规则”追求自由,以“身体对话”重构人与世界的连接,对舞蹈教学中阻碍人全面发展的弊端而言,无疑是极具突破性的务实举措。
于大雪老师教学的理论源于动作科学先驱鲁道夫·拉班(Rudolf Laban)的动力学理论,同时,他以不拘于形,不役于物,不囿于心的开放视野,多次进行国际交流,聘请当代前沿的专家开展研修,接受新的观念和教法,在理解本质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突破。由此,他的教材内容、理念和方法,融入了他对实践中问题的思考和需求,融入了符合青少年心理特征的方式,融入了中国文化的特色要素,在他的课例中体现出自然、科幻、动物、梦幻等命题,切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心理特质。整部教材中包含了理论概述、实践课例、教学要点、教学方法、评估标准、能力拓展,全面地建构起教学系统,呈现了他多年潜心研究、不断探索、扎根实践,将理论和实践、理念与方法、教学与评价、知识与能力结合,是能够让教师运用,让学生受用的教学成果。
意识是主导人的智慧、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因素,人对世界的认知体验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我们在舞蹈教学中,大多是通过接受模仿、重复复制的单向模式掌握技艺,强调由外向内的输入。然而,人的感知和意识并非仅取决于外界的信号,更取决于大脑主动的预测和信息创造。在舞蹈领域,先验意识、感官能力不仅仅由身体主宰,更需要意识的主导。因此,身体与意识并非二元对立,而是需要在舞蹈训练中进行协同发展。鉴于此,“即兴”便成为开发意识、激发主动性的有效途径。值得注意的是,“即兴”训练的重点并非针对动作本身,而是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当舞者拥有了创造性思维,才可以激发出创造力,反之,舞动的身体将会成为僵化的、缺少生命力的机器。
如今,即兴舞蹈不仅运用于舞蹈的教学和创作,其空间维度和价值功能在不断扩大。从身体即兴、音乐即兴、道具运用的即兴、情景即兴、环境即兴,再到数字技术介入下的虚拟化互动等,形式愈发多元。但无论怎样演变,其始终秉持推动人类创造力与智慧生成这一核心宗旨。
最后我要感谢于大雪老师对我的信任,邀我为他写序,在此方面我自己积累甚少,得此机会也是一个学习和思考的经历。于大雪老师说:“即兴舞蹈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我连接自我与世界的桥梁。它如同一股清新的风,吹散了创作的束缚,让个人表达与集体共鸣得以自由交融。即兴舞蹈,是身体在当下瞬间的直接倾诉,是对环境、音乐与内心情感的深刻共鸣。它鼓励舞者放下成规,勇敢展现脆弱,信赖动作背后隐藏的智慧。这种对束缚的挣脱,为创造力的奔涌打开了新的通道,引领我们触及预设编排难以触及的无限可能。”这些话不仅仅写给读者,也是他自我激励和奋进的缩影。我在于大雪老师身上看到他对舞蹈纯粹的热爱,在事业发展上勇于重塑自己的勇气,在教学创作上不断突破、持续探索的执着,他自己就是一个“即兴”的狂儿,为创造力不断打开通道,去探索和成就无限的人。
本书前言
即兴舞蹈——开启自我与世界无声对话的钥匙
2015年,我先后完成了《天鹅湖》《少年与海》《野斑马》的创作,在一片赞扬声中,或许是我自身习惯于悲观主义的思考方式,我又开始犹豫——接下来干什么呢?就在这时,随着互联网短视频的兴起,手机里大洋彼岸青少年激情、自由的舞蹈方式吸引了我。我也转发了不少这类型的视频,大家都觉得震惊和向往,但不约而同的反馈是“中国的青少年不可能这么跳舞”。
真的吗?于是我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探索未知舞蹈方式的旅程,当代舞、爵士舞与即兴舞蹈的接触,这标志着我舞蹈教育生涯中的第二次重大转型。
在这场艺术之旅中,即兴舞蹈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我连接自我与世界的桥梁。它如同一股清新的风,吹散了创作的束缚,让个人表达与集体共鸣得以自由交融。即兴舞蹈,是身体在当下瞬间的直接倾诉,是对环境、音乐与内心情感的深刻共鸣。它鼓励舞者放下成规,勇敢展现脆弱,信赖动作背后隐藏的智慧。这种对束缚的挣脱,为创造力的奔涌打开了新的通道,引领我们触及预设编排难以触及的无限可能。
即兴舞蹈不仅是艺术的实践,更是对生活“流动与变化”本质的生动写照。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适应外界变化的能力至关重要。即兴舞蹈以其独特的方式,锤炼我们的身心,使我们能够以灵活而优雅的姿态迎接未知的挑战。它教会我们深入聆听音乐的旋律、观众的呼吸、内心的悸动,并以一种有意识、有感知的方式去舞动。这一过程,不仅增强了身体的柔韧性,更铸就了情感与心理的坚韧。
在即兴舞蹈的创作中,我们能体验到超越个体的深刻连接。舞者们在即时的互动中,共同编织出一场场不断演变的共享体验。即兴舞蹈的集体属性促进了合作、同理心与自发性的发展,构建起了比固定结构更为深邃的联系。无论是群体表演中的默契配合,还是独舞中的自我探索,即兴舞蹈都为能量的流动与创造力的释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让每一个个体的声音都能被听见、被珍视。
本书记录的不只是教学方法的革新,更是一场关于身体自主权的温柔革命。当我们将编排权交还给舞者,舞蹈便从技术展示升华为存在宣言。期待这些在即兴中淬炼的教学心法,能引领更多人在律动中找寻生命的本真样态——毕竟,每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无声辜负。
作者简介

于大雪,现任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副研究员,青少年美育研究发展中心主任。长期担任北京市教委大学生舞蹈节以及金帆艺术团、阳光艺术团的评审工作,是北京舞蹈教育、北京青少年艺术教育领域的杰出专家。
2015年,创立了“当代青少年舞蹈训练体系”这一新型舞蹈学习与展示平台,为青少年舞蹈爱好者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他主讲的“20—21世纪最佳舞蹈导读”课程,入选2023年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示范课程。
2024年担任中央芭蕾舞团《十二生肖》的编剧总导演,执导国家大剧院“我和祖国一起成长”2021年“六一”国际儿童节主题演出活动,2019年执导国家大剧院《“四季”——谷建芬新学堂歌青少年作品音乐会》,2018年编剧并导演了中央芭蕾舞团的原创童话芭蕾舞剧《九色鹿》,2017年担任首都师范大学当代舞剧《匆匆那年》的总导演。此外,曾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执行导演工作,并在200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中担任助理导演。
初审:穆杉杉
复审:董宏宇
终审:王菱 刘东升